京沪会展业“掰手腕”

北京在展览行业的领导地位正受到上海的挑战,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一些已经有了品牌的展览正在向上海迁移。虽然北京依旧是全国展览业发展最好的几个城市之一,但它的硬件条件正在成为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一些展会动辄需要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面积,而北京最大的新国展还不到11万平方米。很显然,北京并不是没有机会,尤其是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之后。北京不缺展览的环境,这里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这里也云集着全世界的参展商,但它看上去仍缺乏整体的规划。究竟展览业在北京市未来的经济版图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整个北京的展览行业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北京大型展览逐渐流失

谁都没想到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会突然宣布明年不在北京举办了,这个事情发生在今年4月,而在此之前,它在这里已经举办了22届。事实上,它从数据上看发展得不错,从1993年的1万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积、391家参展商,发展到2013年的10万平方米展出面积和1000余家参展商。

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的下一站是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甚至还把名字改为了“中国国际时装展(CHIC)”。主办方并没有明说原因,但它已经不是个案,大型展会从北京流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已在北京举行了7届的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也将在今年的10月移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原本每年春秋2届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intertextile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从今年起会全部在上海举办……

展会行业是典型的“候鸟经济”,展会和参展商犹如逐水草而居的候鸟,哪儿环境好、关注度高、吸金力强就往哪儿走,这是整个行业的特征,但为什么他们要离开北京,选择上海呢?

  展览业发展遭遇瓶颈

其实北京的展会行业发展得不错。《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3)》提到,近些年来,北京的一些品牌展会成长十分迅速,不仅单个展会的展出面积翻番,甚至连续翻番的展会都不在少数。

其中的一个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7个主要展览场馆,即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展览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和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共举办了400场展览会。

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就是虽然展览面积和展览收入都在稳步增长,而展览数量却在减少。上述的报告指出了几个很特别的原因:展馆太小、交通太差。

“北京目前的展馆规模有限,难以承载更大规模的展会,这迫使我们去寻求更好的场地。”一位展会主办方负责人坦言。

他提到的问题的确真实地存在着。例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作为北京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善的展览中心,一期投入使用106880平方米。而像intertextile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这样的展会,它的展览总面积早就超过了20万平方米。

“对于北京的展馆而言,这个现象很普遍。随着展会规模逐渐扩大,展馆的展览面积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我们已‘送出’了很多展会,比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等。”北京展览馆副总经理张利说,“作为中小型场馆,我们的室内室外展览面积总计约为3万平方米,而一些有潜力的展会在培育5-6年后,规模就超过了5万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肯定会选择更换规模更大的场馆。”

而且北京展馆配套的不完善也在变相地“轰”走很多客户。除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国家会议中心之外,其他几个大展馆都分布在市中心。北京的交通状况无须赘述,由于展览会在短期内聚集大量人流,其造成的交通拥堵一方面给观众参展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参展商搭建和撤展的效率。

而最大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在顺义区,距离市中心32公里,开车近一个小时。新国展周边的配套设施目前还不完善,但即便如此,2014年北京国际车展在新馆举办时,也出现了交通拥堵与停车不便的问题,市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某大型合资展览公司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北京的展览业短板正愈发明显:单体展馆没有超过20万平方米的;作为中心城市,交通物流条件并不便利;并且档期太容易受到特定活动的影响,“因此展会和参展商流失成为必然现象”。

  上海意图借势逆袭

而跟北京相反的是,6月30日,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A、B馆正式交付使用。这只是启用了一半,按照计划,该展馆共有四大展馆、13个展厅,总建筑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7万平方米。

根据《中国展览年鉴(2013)》显示,2013年上海主要的展览场馆有13个,可供展览的面积为55万平方米。而到2015年中博会会展综合体建成之后,上海将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场馆可供使用。

据了解,只是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在2015年所签的展览面积就已经达到了300多万平方米。不仅仅是北京,包括来自广州、深圳的展会也在向上海转移。比如曾在广州举办了33届的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就将把2015年秋季展放到上海虹桥展馆,而在深圳举办了六年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明年也会出现在上海。

大型展馆当然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上海会展当局不断地在推出新的展览政策,这很大地刺激了当地的展览经济。

5月26日,上海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引入了部门审核结果和诚信评估模块。包括工商、公安、知识产权等涉及会展监管的多个部门对展会的监管意见全部上网,对合格需整改和不合格的展会在要求整改和叫停之余,还加大展会以及主办方在下一次办展时的监管频次。

上海会展官方代表还在2014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表示,上海会展当局正在不断地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自6月1日起,上海放开了对办展主体资质的限制,外地的展会主办方也可在上海办展。并且办展申报材料由原先的九项简化成四项,主办方十天内可获取批准。

  “无论是上海还是广州,其会展当局近期在展览业的发展上都不断推出新的政策,而北京却很少有相关政策的出台。” 中国会展门户创始人黄勇说,“官方对于北京作为展览城市的定位不那么清晰。”

  “也许是因为会展业对北京GDP的拉动并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并且北京有诸多的优势产业,不怎么缺乏经济增长点,这都使得官方在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上动力不足。”黄勇说。

  “其实在会展发展思路上,北京已经落后。北京展览业有可能将逐渐地‘边缘化’。现在的一线展览城市是北上广三足鼎立,或许两三年之后,这个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北京将不再是一线展览城市。”黄勇的担忧很极端,他也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北京亟须打响“反击战”

其实面对着展会的流失,北京会展业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们也在研究如何“反击”。

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各自的展馆面积扩大。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中心主任陈军就表示,农展馆的二期改扩建正在规划之中。他们也面临着展会流失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工程机械展,其在农展馆举办多年后,规模已经扩大到近20万平方米,这远远大于农展馆所拥有的1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最终只得移至其他场馆举办。

对于二期的改扩建规划,陈军说有两个模式正在讨论中:“一是在农展馆现有的展览区域上扩建新的展馆;另一种模式是与企业进行合作,在农展馆现有地盘以外的地方建造新的展馆。”陈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两个模式并不是‘二选一’,而是将同步进行,目前农展馆的二期改扩建规划尚未成形,具体的扩建规模尚未敲定”。

还有的中小展馆在近期内很难一下子增加展馆面积,所以只能从配套服务上去给自己增加砝码。张利就提到,北京展览馆短期内有配套功能设施的改造计划,包括对于会议区会议功能设施的完善,展厅配套的餐饮、休息区的升级改造等。通过这些改造提升展馆的服务水平,提高展览主办方的满意度。

在张利看来,北京的展览行业虽然大型展会很多,但中小型展会仍是展览市场的主体。北京展览馆将定位成精品展馆,承接那些精品展览。

而且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也在为北京展览业如何破题带来思考。北京正面临着取舍,究竟哪些功能将向天津、河北转移尚未有公开定论,但已经有业内人士提出,京津冀一体化下,将北京展览业向天津、河北纾解或许会促进整个环渤海地区会展业的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高凌江提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通过差异化定位、紧密合作,会展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环渤海地区相对发展缓慢。“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层面的提出,北京将部分展览转移至天津乃至河北,加大地区间的协同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分解北京的展览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整体优势,扩大区域的展览容量。”高凌江称。

正在建设的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将于2015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但天津能否成功承接北京的大型展会,有业内人士仍对其缺乏基础产业的支撑而表示出自己的担忧。

“北京的展览业亟须政府进一步的关注与支持。”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展览业人士看来,不管是京津冀一体化下展览功能的纾解,还是着力打造北京会议之都,未来北京的会展行业发展思路都需要官方清晰的定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