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明年试运营 上海离”会展之都”还有多远路?

东方网1月11日消息:日前举行的2014国际会展业CEO上海专题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今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将进入试运营,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将为上海新添50万平方米的可展览面积,给会展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会上有业内企业家打比方说,这是上海会展设施从2.0时代向4.0时代的飞跃。

然而,展览设施总面积扩容,只是上海会展业能级提升的条件之一。市商务委牵头编制的《上海市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展览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上海会展行业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展览业重构三个“三极”

近年来,上海会展业持续较快增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上海共举办各类展会793个,展览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继续在全国各城市中处于领先。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的会展设施供应量和质量标准一直滞后。随着中国博览会综合体的建成、投入使用,将明显增加上海的承展面积。据透露,未来的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展厅的净高、承重标准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各种高规格展览的要求。此外周边还有一大批与展会相配套的会议、酒店、商业等现代服务业配套。

上海博览会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文仲亮指出,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建成投入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而这背后,展览业的三个“三极”正在重构:一是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一极、美国为代表的美洲一极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一极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国际会展业重心向中国一极加速转移;二是在北京、广州和上海这国内展览业的华北、华南、华东三极中,上海展览业渐显龙头地位;三是在上海本地的展览场所中,在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代表的20万平方米左右体量的场馆、以世博为代表的七八万平方米左右体量的场馆基础上,又添一个更大体量的大型场馆,使上海展览场馆规模上形成大、中、小多层次。

无疑,伴随着三个“三极”格局的演变,上海作为国际会展之都的基础正在夯实。

  “软实力”还需做哪些加法

与硬件相比,“软实力”提升更重要,会展业也是这样。上海要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除了会展设施,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做“加法”。

研讨会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汉友就直言不讳:上海要做会展之都,光自夸展馆体量是不够的,首先对外方面,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会展之都的网络,把上海这些大大小小的场馆都囊括进去,列明不同展馆各自不同的特点、联系方式,让有意来沪办展、参展的企业一目了然。另外,面向刚刚到达上海的展商或采购商,在机场、火车站这些“第一站”,应该设有会展方面的窗口前台,作为他们的首站接待。

董汉友强调,在营造会展业综合环境上,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杜绝不健康的竞争。比如,如果发生个别“骗展”情况,会抹黑会展业整体形象。博闻中国董事总经理马颖指出,国际会展之都,关键是“国际”。不是简单地引入国际展会、吸引国际展商或国际买家就叫“国际化”,重要的是要在这个平台上做全球范围的生意。

  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在市场化方面,会展业较为典型。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境内外客商和订单,主要靠市场化的模式做事。那么,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又该做些什么?

日前,上海市会展业促进中心对境内、境外100多家会展业企业的CEO进行了调研,发现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很强烈,尤其是希望政府部门在影响会展业的城市整体环境和公共性的服务上进一步发力。上海市会展业促进中心主任罗志松介绍,调查发现,有八成企业CEO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有一半以上的CEO希望上海展览场所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这些会展业界的企业,在进入上海市场之前,最关心的是政策和法制方面的环境。

对于市场中这些企业的关切,政府部门态度积极,市商务委副主任钟晓敏透露了政府部门对上海下一步会展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包括尽快修订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本市会展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促进机构和会展企业“四位一体”的作用,规范会展行业市场秩序;同时,抓紧建设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构筑更加开放、便利的会展管理环境。

另外,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春霆提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加大推进力度,比如人才引进方面,对会展业相关紧缺人才也进行吸引集聚。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项颖知         原标题:中国博览会综合体明年投用 上海离”会展之都”还有多远)

分享到: